- 服装色彩学(第6版)
- 黄元庆
- 3417字
- 2025-02-23 03:01:51
第二节 服装色彩的渊源与特性
一、 服装色彩的渊源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服装色彩渊源已久。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披兽皮,挂树叶,以御寒护体,而佩戴鲜艳的鸟类羽毛和贝壳,则纯粹是为了色彩装饰。为取得原始的美感,人们还用不同于肤色的赭石粉及花汁直接涂抹身体,甚至用尖锐的工具刺破皮肤,嵌入朱砂、黑、青、白等颜色文身。
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后,服装色彩的实用及审美功能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始终把它作为一种区分贵贱、等级的标志。周代“礼制”中的祭服和朝服,就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来区别表示职位和季节。纵观中国历代服装色彩,黄色始终象征中央权力,是帝王家族的专用色彩,而红色、紫色则是权贵们的服装色彩。到了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装色彩更有了明确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
有关配色方面的记载,早见于秦汉,如“朱衣素裳,绀衣皂裳,青衣缥裳,玄衣纁裳……”又如晋人《东宫旧事》中记载的“丹碧纱纹双裙,紫碧纱纹双裙”等。
总之,直到清代为止,封建王朝都是用官袍、朝珠、顶戴的色彩来区别官位高低的,普通百姓仍未从服装色彩的禁锢中解脱出来。
在西方和其他国家,紫色几乎成为皇宫贵族、贵妇的专用服装色彩,而红色则是圣母、圣父、圣子的宗教服装色彩,紫红色象征着世俗力量与宗教精神力量的结合。名门贵族各有其家徽及服装色彩而区别于众,一般平民则无权问鼎。到文艺复兴时期及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才逐渐摆脱了教会及封建贵族的束缚,一度出现过追求表现个性的服饰及色彩的迹象。直到 18 世纪末产业革命以后,才真正结束了贵族服装专用豪华色彩的历史。
一方面,随着纺织机械的发明及纺织技术的迅速发展,批量化生产的价廉服装面料大大丰富起来。随后,有机化学也有了惊人的进展,制造出鲜艳美丽的阿尼林合成染料。再加上缝纫机的问世,为占人数比例最大的市民、平民的一般日常服装,提供了实现服装款式、色彩流行化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人类文明进入了新的历史纪元,人们不再受封建意识的束缚,冲破了有严格规定的服装色彩等级观念,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表现。讲究服装色彩的组合和流行美感,已成为社会文明和人们审美享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 服装色彩的特殊性
服装素有“软雕塑”和“流动的绘画”之美称。服装以各种色彩的面料为素材,运用造型美的法则与工艺技巧,将点、线、面形态综合成美而完整的形象。然而,它毕竟不是纯粹的造型艺术作品,服装色彩与美术作品的色彩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服装色彩有其本身的特殊性,概述如下。
( 一 ) 社会象征性
服装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强烈地反映了时代与社会风貌的特色。而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其服装色彩的选择,在受到社会道德、文化、风尚制约与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体现他们各自的社会地位及精神面貌。因此,服装不仅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观其服,知其人”,服装色彩早已成为表明身份特点的象征性标志。
( 二 ) 装饰性
服装色彩属于装饰色彩的范畴。色彩首先要以人的形象为依据,用比较抽象的手法,表达出某种装饰情趣。因此,服装色彩必须“因人而异”、“因款式而异”进行设计,不能单凭设计者的主观兴趣而随意加以发挥,甚至“强加于人”。
( 三 ) 实用功能性
服装是具有艺术性的实用品,其色彩当然也应考虑实用功能。例如,同样是制服,民警与陆军的服装色彩就有着明显的区别。为有警示的功能,交通民警应选用醒目的色彩 ;而步兵为了隐蔽自己,需用中性绿的保护性色彩 ;医务人员的服装之所以选定白色,是为了“显脏”;印染工人穿用深色工作服,则是为了“耐脏”。
( 四 ) 少色性
我们可以用无数色彩去描绘一幅油画,用许多色彩绘制一幅装饰画,但设计整套服装,却并非色彩越多越好。为了取得简洁、流畅的整体效果,一般最多选用四五个色彩。色彩过多往往适得其反。
( 五 ) 立体性
各种色彩是通过印、染、织等工艺处理方法依附于服装面料之上的,而服装被穿上人体后,服装色彩即从平面状态转变成立体状态。因此,在进行服装色彩设计时,不能仅考虑正面的装饰效果,还必须注意两侧及背面的色彩处理,而且要兼顾到每个角度的视觉平衡,使之始终都能保持整体、协调的感觉。
( 六 ) 流动性
服装不同于一幅静止地挂在墙上的画,服装上的色彩会随着人的活动而进入各种场所,与那里的环境色彩共同构成特有的色调和气氛。特别是在街头闹市,服装色彩的洪流最能显示城市流行色的主色调,而使其充满活力。
( 七 ) 环境协调性
不同类型的服装都有其相异的穿着目的及相应的着装环境。显然,体育场上运动员的服装适宜采用明快、鲜艳的色彩,这与礼仪性社交场所的庄重气氛是不太协调的 ;同样,晚礼服的色调,也必然与日常生活环境相区别。
( 八 ) 流行性
以流行色彩来显示服装的潮流,早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经济价值观念的体现。服装色彩的流行性,使色彩在周而复始的流行中不断展现其新的魅力,使人感觉到时代永不止步的发展。
( 九 ) 季节性
大自然中有许多动物的皮毛色彩,会随着季节的转换而呈现保护性的变化。人类的服装虽不完全与此相同,但也存在色彩与四季气候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协调性。春夏季阳光明媚,百花齐放,人们穿着明快、鲜艳的服装,以反射阳光,增添生机;而秋冬季气温较低,色彩单一,则穿着中性、深暗、暖调的服装,以吸收阳光,调节气氛。
( 十 ) 民族传统性
各国和各地区的人们,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传统不同,分别有其千差万别的独特色彩取向,某种颜色在某民族被认为是吉祥的服装色彩,而对于另外一个民族,却可能是禁忌的服装色彩。
三、 服装色彩的视觉过程
服装色彩的映像,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接受外界光线的反射,被传递、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往往把服装作为表现自己个性和进行人际交往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整个服装色彩的视觉过程中,人们首先得到的是着装者服装色彩与环境色彩协调与否的瞬间印象,然后,视线及注意点才会集中到服装色彩的整体效果上。由于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服装色彩的种种细节很容易被忽略,所谓“远看色,近看花”,这个“色”,就是指整体服装色彩的大效果和总倾向。随着空间距离的缩小,人们的审美兴趣将聚焦于“花”上。从广义角度讲,这种“花”,不仅是指面料花色中的花型与色彩,也包括着色彩设计的局部组合。特别是人的脸部周围的颈、胸、肩及上半身的腰、胯等处,是显示审美主体的视觉中心,是人们着重注视的部位,继而才环顾到服装的边角部位。所以,服装色彩的视觉印象过程有其流动的特征,即由环境及个体,由远及近,由色及花,由中心及四周,由整体及局部等。
四、 服装色彩的总体和谐
毋庸置疑,杂乱的色彩和杂乱的声音一样,也会给人烦躁的感觉。优美的乐曲产生于音符、节奏的得体安排,同样,和谐的色调要依靠色彩的巧妙组合。
色彩作为服装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款式的形体、线条以及面料的肌理、花型观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必须围绕设计主题,以配色美的原理及方法来考虑色彩的面积、位置、秩序的总体协调效果,否则,选用的色彩只能给人一种凑合、无关联的视觉印象,当然也就无从谈及趣味与情调了。
要想取得服装色彩的整体美,主色调的控制显然至关重要。组合配套中首先应确定主体色彩,它表现为占主导地位的大面积色彩,其他辅助色彩及点缀色彩只能服从于它。同时,色彩数量的控制也不容忽视,一般以不超过两三种色相为宜。然后,利用不同轻重、强弱色彩的面积、比例,调整色彩的视觉平衡;运用色彩三要素的变化,加强色彩的视觉节奏;采用色彩的对比作用,突出色彩的视觉重点。
除此以外,服装色彩与穿着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肤色、体型及所处的环境、季节等客观条件的协调,更是应该加以周密考虑的。
复习与作业:
认真阅读本章内容,思考服装色彩的特性与重要性。
基础理论——
色彩的物理学原理与视觉生理
课程内容:1.色彩的物理学原理。
2.色光的三原色及物体三原色的关系。
3.色彩的三要素。
4.色彩的三种混合。
5.美、德、日三国不同表色体系。
6.色彩的视觉生理机制及生理现象。
7.服装色彩与视觉生理。
上课时数:1课时
教学提示:阐述色彩的物理学原理和人的视觉生理,了解不同色彩混合的特点及国际表色体系。
教学要求:1.使学生了解色彩的物理学原理。
2.使学生了解国际色彩体系,特别是美国蒙赛尔色系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3.了解色彩三要素的特征。
4.了解色彩的几种视觉生理现象及易见度。
5.了解色彩的错视现象。
课前准备:阅读本章内容。学好《色彩构成》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