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业发展影响因素与经济形势

1.行业发展影响因素

影响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政府决策、资源储备和当前能源消费结构的相对影响较大。

(1)政府决策影响。

①法律法规:新能源行业发展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近年,各国政府对环境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全球50多个国家颁布了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在2005年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上审议并通过了第一部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新能源经济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国务院、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20多项各种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有效推动了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立法进展具体情况见表1-1。

表1-1 中国可再生能源立法进展具体情况

figure_0024_0008

②政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我国搭建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涵盖了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与规划政策、可再生能源标准与市场准入政策、可再生能源定价与价差分摊政策、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财政资金、财税与金融支持、技术研发、信息收集与传播、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可再生能源稽核政策和政府部门职能与责任。它体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目标引导、国家扶植、市场拉动、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公众参与”的战略思路,以下着重介绍总量目标政策、费用分摊政策及专项资金政策。

a.总量目标政策:总量目标政策是《可再生能源法》的核心和关键,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规定[3]。总量目标政策的实施,为大规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明确了政府责任与公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责任和义务。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可能只依靠市场作用,政府的鼓励推动也非常重要,政府的主要手段是提出一个阶段性的发展目标。由此可见,采用总量目标政策,不仅可以引导投资,而且为可再生能源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b.费用分摊政策:费用分摊政策的核心将落实公民义务与国家责任结合,要求各个地区的电力消费者相对公平地承担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额外费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受政策与成本制约,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目前还难以与煤炭等传统能源发电技术相竞争,同时由于我国可再生能源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且可再生能源成本电价较高,如果由当地居民或企业承担,必将制约人们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积极性,因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某个区域或国家,而且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

c.专项资金政策:资金支持是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为解决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提供了有效渠道。由于可再生能源处于商业化初期,目前存在风险大、回报率低等问题,专项资金政策的实施,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了动力因素及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法》要求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分摊政策无法涵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补贴、补助和其他形式的资金支持。

③激励政策:

a.税收激励政策:我国通过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优惠政策推动行业发展,虽有部分政策出台,但尚未形成完善的税收优惠体系。中国主要税收优惠政策见表1-2。

表1-2 中国主要税收优惠政策表

figure_0025_0009

b.财政激励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扶植企业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颁布了大量的政策条例,向新能源行业注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推动行业的市场化。中国财政补贴政策进展情况见表1-3。

表1-3 中国财政补贴政策进展情况[4]

figure_0025_0010

续表

figure_0026_0011

c.金融扶持政策:在新能源领域,政府可投入的资金总量有限,行业发展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金融支持尤为重要。政府通过金融杠杆,将大量的优势资源集中到新能源领域。财政部门通过信贷贴息鼓励银行业增加对新能源领域的贷款支持力度:1987年我国政府设立农村能源专项贴息贷款专门用于农村太阳能、风能、沼气工程的开发和创新;1996年开始中央财政给予了新能源企业50%的贷款贴息政策。小型水电建设也有一定程度的贴息优惠。

(2)资源储备分布的影响。新能源行业发展受到资源储备的制约。从资源储备利用角度看,我国有着充足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资源。

①风能: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风能被开发和利用的潜力巨大。我国有两大风带,风力资源集中于此:一是“三北地区”,即东北、华北和西北;二是东部沿海地区的陆地、岛屿以及近岸海域。另外,在内陆西部局部地区风力资源也较为丰富。据中国工程院数据显示,我国可开发的风能装机总量(包括陆上和海上风电)为7亿~12亿kW,其中陆地风能装机量能达到6亿~10亿kW,海上风能装机量能达到1亿~2亿kW。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风电具有丰富资源基础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风力发电,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风力发电有了跨越式的发展。2000~2008年,中国的风电装机量累计从340MW增加到12GW。2009年,我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装机容量达1380万kW,增长速度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除台湾地区外)累计风电装机容量为2580万kW,居世界第二位[5](图1-4)。同时,我国采取了“建设大基地、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模式,兴建了大型风电场。我国首座千万千瓦级风电示范基地已在酒泉建成。2010年2月,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全部完成风机安装,这是我国首座也是亚洲首座大型海上风场。我国的风电开发已初具规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及维护成本将大幅降低。为鼓励风电的发展,提高我国风电机组装备企业的竞争力,我国也出台了部分政府政策法规以促进风电设备国产化比例的提高。

figure_0027_0012
图1-4 中国风机总装机量

我国风能不仅发展迅速,其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根据有关机构预测:到了2020年,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1亿kW、1.5亿kW和2亿kW的规模;同时,风电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将分别达到1.6%、2.5%和3.3%。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制定的目标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15%,风电的发展将是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方向。

②太阳能:由于太阳能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也是可再生能源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能源。我国超过国土面积的90%的地区都属于太阳能资源富裕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太阳辐射总量大,地理位置好,而其他地区(除四川盆地外)的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目前太阳能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是太阳能的热利用,典型的例子就是太阳能热水器,除此之外,太阳能热利用的形式还包括太阳能供热、采暖、太阳灶等。除了以上形式,在建筑物上也可利用太阳的光和热,如安装巨型的向南窗户或使用特殊的建筑材料能够吸收热能或者此种材料对于太阳能热力释放缓慢。在太阳能热利用上,我国所掌握的技术较为成熟,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在我国已拥有真空管、平板型和闷晒型三种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我国在太阳能集热器的生产和使用上所占的世界份额最大。2012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年4968万m2,我国拥有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累计约1.3亿m2,增长十分迅速。另一方面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典型的应用包括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光伏电站。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首次成为世界第一,达到了2GW。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的建设也迈出重要步伐,大型太阳能光伏电站开始建设,以敦煌10MW太阳能光伏特许权项目招标为首例,带动了全国光伏电站的发展。宁夏已建成4座10MW的大型光伏电站,“金太阳”工程已全面启动,已确定光伏发电建设规模为60×104kW,在2011~2012年相继建成投产。

虽然我国太阳能发展呈爆炸式,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我国的太阳能热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上,然而在其他技术应用领域上并未突破。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产量很高,但是国内太阳能市场并不发达,近几年我国在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安装量上迅猛增长。2013年,我国国内太阳能光伏新增安装量达到12GW,光伏新增装机量排名世界第一。2013年,就新增光伏装机而言,中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市场。德国,这个多年来的老大,去年仅位居第四。太阳能行业研究总监Jenny Chase表示:“201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显示了这个国家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如今,这个昔日沉睡的巨龙已经苏醒。光伏装机变得更加便宜和容易,中国政府和之前的欧洲各国政府一样发现在激励政策的作用下,光伏可以多么快速地得到应用。”

③生物质能: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不仅种类丰富,总量也十分充裕,理论上生物质能资源达到50亿t左右标准煤,约为我国当前能源消耗总量的4倍。当前我国生物质能的主要开发利用方式有生物燃料、生物质发电、生物沼气和生物质成型燃料。我国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发电和制热,相比之下,欧美国家主要将生物质能用于生产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的形式包括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2008年底,我国的乙醇汽油消费量已达到全国汽油总消费量的20%,预计到2018年,我国对燃料乙醇的需求量将达到500万~600万吨/年,乙醇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生物柴油作为一种优质的生物液体燃料,生产量增幅巨大。2009年初,我国的生物柴油生产总量约为210万t,或者41万桶/天(kb/d),而2008年生物柴油的产量仅为6kb/d,利用率远低于20%。根据国家发改委制订的相应目标,到了2020年我国的燃料乙醇的使用量为218kb/d,生物柴油的使用量将达到40kb/d。

在我国,生物沼气是生物质能源中最早发展,推广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沼气的开发利用有利于解决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能源供给与使用问题。当前我国对沼气的利用从传统的点灯做饭扩展到区域集中供气与沼气发电,并形成了以沼气为枢纽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循环开发与利用。

生物质发电的主要形式包括生物质直接燃烧发电和气化发电、沼气发电。我国对生物质发电的运用还处于初期阶段,至2008年年底,中国运行的生物质发电量达到3GW。根据《可再生能源“十一五”规划》所提出的目标,至2020年,我国的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30GW时,则可以替代超过6000万t标准煤的化石能源。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工作原理是化零为整,将零散的生物质燃料收集、粉碎、烘干后,送入特制的成型机,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将这些燃料压制成棒状或块状的固体燃料。我国从80年代开始重视研究和开发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压缩成型技术,当前,我国已在螺旋挤压成型和液压压辊式成型等技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发展生物质能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原料的收集和生产成本控制上。我国的生物质能资源密集度不高,然而分布十分广泛,由此带来的收集成本较高。常见的生物质原料如秸秆、有机废物、林业生产废弃物等从东北至西南分布,范围极广。生物质能的生产成本高,以生物乙醇为例,为保护粮食安全,我国禁止生产粮食乙醇,而利用纤维素和秸秆等生产生物乙醇的成本较高,再加上我国生物质能原材料价格体系的不完善,使得生物质能的发展迟迟上不了轨道。

(3)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新能源行业发展与能源消费结构有一定关系。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国对新能源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发展。2012年,国内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6%,石油占18.8%,天然气占5.2%,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到9.4%。我国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电力结构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继续优化,火电比重下降,新能源比重上升。至2012年底,全国火电装机量达7.65亿kW,比上年增长7.5%,约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74.6%;水电装机量达2.49亿kW,增长8.3%;风电并网装机达到6300万kW,光伏发电超过650万kW;光伏发电呈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全年安装量达到12GW,光伏新增装机量排名世界第一。

中国在发展风能和光伏发电领域已经取得非常大的进展,在多个领域世界排名第一。目前,我国太阳能制造能力和太阳能利用面积已经达到世界第一,风电连续几年成倍增长,2012年新增风力装机1200多万kW,居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国和德国。从累计装机量来看,位于美国、德国之后,排名第三。目前,各地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热情依然高涨,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选择。2010年,政府将“新能源”行业作为“十二五”规划强调大力发展的七大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可以预计,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2.经济形势

(1)我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紧迫性。中国人口总数已超过13亿,世界排名第一。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缓慢,能源需求相对较低,随着近年我国经济规模总量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急速攀升。虽然中国能源储量丰富,能源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能源消耗量已攀升至第二位,我国已从过去的一个能源净出口国转为一个能源净进口国,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能源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能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储量排名世界末位,能源供给方面存在巨大的隐患。据统计,我国煤炭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0%,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天然气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6.69%,能源状况十分恶劣。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依靠大规模的能源消耗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是一种粗放式发展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200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列世界首位。二氧化硫过度排放,国内40%的土地受到酸雨污染,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酸雨会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酸雨会损害植物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人类的健康问题。

我国新能源领域可开发潜力巨大。我国地势多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国土面积的96%适宜发展太阳能,2/3的国土日照总时长超过2200h;我国已探明地热矿达4000余处,总储量大于4600亿t标准煤;可开发风能资源总量超过13亿kW,现有的技术水平可开发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3万亿kW·h;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水电丰富,可开发水电总量约为5万亿kW·h;仅农作物收割后的剩余残留物便可提取5亿t煤的能量。

(2)新能源经济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核能、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风电技术装备、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据2011年3月权威部门消息,备受关注的新能源规划最终定名为《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等多个部委参与了这一规划的起草,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目前该规划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上报国务院。

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新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后,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这一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七大方面。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方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进行了部署。根据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发电装机2.9亿kW,约占总装机的17%。其中,核电装机将达到7000万kW,风电装机接近1.5亿kW,太阳能发电装机将达到2000万kW,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将达到3000万kW。据规划预计,《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以后,到2020年将大大减缓对煤炭能源的过度依赖,能使当年的二氧化硫排放减少约780万t,当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12亿t。规划期累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