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17)
- 张平 张连城 刘树成
- 885字
- 2025-02-21 14:13:39
一、引言
产业集聚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回顾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依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实现了快速增长,2016年经济总量高达636463亿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美元,创造了“增长奇迹”。然而,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模式正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投资效率下降、出口锐减等一系列现实条件的约束,全要素生产率不增反降,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减弱,依靠传统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和结构调整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通过产业链的分工和整合实现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达到区域内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实现特大城市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再集聚,发挥特大城市的区域增长效应。2015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内的产业协同、功能整合和创新引领,推动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再集聚对周边区域的溢出效应,形成新的增长极,进而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作为传统经济圈,在全国经济整体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16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高达34382.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1%,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除此之外,在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中,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的“雁阵头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速度较快,服务业发展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截至2014年,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高达78%,天津市也达到50%,河北省为37%。自2005年以来,京津冀三地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虽然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北京、天津两地,但是在北京、天津的强势带动下,服务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整体拉动作用已经超过一半,2016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为19967.5亿元,占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的58%,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10.8%。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北京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为一流科技人才和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的集聚地,北京必将成为国家的创新中心。随着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以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体实现产业再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的内在要求下,这一区域必将形成别具特色的集聚模式,同时对其他区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