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城乡关系及其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把城乡关系分为三个阶段:城乡对立、城乡加速分离、城乡融合。(45)杜能(1826)(46)、埃比尼泽?霍华德(1902)(47)也对城乡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阿瑟?刘易斯(1954)(48)、费景汉和拉尼斯(49)、缪尔达尔(1957)(50)、乔根森(1961)(51)等从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角度入手,探究了农业要素与城乡关系发展之间的关系。钱纳里等(1971)把经济发展作为研究视角,主要是探究了要素流动在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作用。(52)麦基(1989)(53)通过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乡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城乡发展的Desakota模式,也就是城乡发展的一体化。博格斯(2004)研究认为城乡关系应分为三个阶段,并指出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第一、第二阶段。(54)

2.中心—外围二元结构及均衡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主要是用来论述国家间存在的不平等现状和发展形式的理论。(55)随后,弗里德曼把这一理论引入了区域经济学范畴。弗里德曼指出任何国家的整体系统,都有中心和外围这两个子系统。(56)在空间上,市场、技术、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是有区域差异的,当这些资源在某一地区聚集时,这个地区就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也就会成为这个区域内的中心。与这一中心地区相比,其他地区大都没有这样的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上与中心城市也有很大的差距,久而久之,也就在空间上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特征。但这种空间二元结构的特征,会受到人口和基础设施以及政策措施的影响,在市场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

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来说,中心—外围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这一理论,利用中心—外围理论来推进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不仅要重视政府在城镇化发展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市场对城镇化发展的协调促进作用,二者必须兼顾,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推动城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57)

3.土地产权

国外学者对土地问题进行的相关探究中的一个重点是土地产权。在他们看来,土地产权是研究土地问题的基础。市场经济国家土地市场基本上是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清晰,土地可以在市场自由买卖,通过市场机制达到优化配置。也有部分外国学者对我国集体土地产权问题进行研究。Charles C.Krusekopf(2002)在研究中指出,农村集体土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土地产权不明晰有关。(58)Feder&Feeney(1993),提出明确的产权能使交易的费用减少,从而提高农业投资、生产能力。(59)Scott Rozelle,Loren Brandt(2001)研究了中国土地产权的内涵、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分离,并探讨了土地产权制度如何对生产效率产生影响。(60)Tasso Adamopoulos(2008)通过研究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认为如果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产权高度集中,土地产权所有人会阻碍工业化及城市化的进程,使自身从农村经济中获利的空间得到保护,这不利于土地的流转。(61)

4.土地制度及土地市场交易

西方国家的学者对土地制度和交易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更丰富。起初,西方学者对土地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土地租赁、抵押等,随着土地市场的不断发展,理论的不断完善,开始了对土地市场的实证探究。

Klaus Deininger(2006)在其研究中提出由于我国土地市场法律和制度的缺失,出现了以公共利益征收农户土地的现象。在对土地租赁市场进行研究之后,他认为要倡导土地市场化改革,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最高的。(62)Anka Lisec,Miran Ferlan,Frane Lobnik(2008)认为要促进农村土地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就要对农村土地交易进行模式化管理。(63)Randall G.Holcombe(2004)主要指出,土地市场制度应兼顾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力,一方面要依靠政府行政规划,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市场的引导和调节,共同推动土地市场的不断完善。(64)Claudio Frisehtak(1995)提出要建立完善的土地交易信息管理系统,他认为这是提高土地交易效率的有效方式。(65)Wallace和Williamson(2006)对土地市场制度问题进行探究,认为土地市场运行要依照健全的制度框架。(66)

5.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关系

国外学者认为完善的土地产权和市场机制,能够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同时需政府宏观调控保证土地市场健康运行。Terry V.D(2003)认为制度创新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67)Mark R.G.Goodale(2001)通过研究玻利维亚和挪威等国家的土地流转市场,指出信贷市场在流转过程中的缺失,将对农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68)Mike Douglas(2001)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表明城乡一体化能够推动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的建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69)科斯(1960)在对土地市场制度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提出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70)

(二)国内文献综述

1.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测度

国内学者起初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定性研究方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选取指标对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或评价。

有学者用少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测算一个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李思佳(2016)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数为目标层,以城乡一体化体系内含的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三个层面来选取指标。并利用均值标准化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71)王元凤、钱龙(2015)以浙江省11个地市级和58个县为样本,从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水平两个维度选取14个典型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测度体系,对浙江省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72)宋雨洁(2013)也只从4个指标来测度安徽省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73)这些研究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问题,但所选用的指标体系都太简单,选取的指标数量也少,涉及的内容有限。张国平、籍艳丽、马军伟(2015)从城乡经济、城乡社会生活两个方面,选取9个基础指标来测度城乡一体化水平。(74)完世伟(2008)从5个方面选取20个基础指标,对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度。(75)李兴科(2012)用5个方面共40个基础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76)这些研究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大致相同,相较于初始阶段,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更为完善。但所有的学者似乎都很少涉及城乡土地市场制度方面,而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因素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和农村两个区域相互融合、农村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城市为农村提供广阔市场和优质服务,最终实现城市和农村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也复杂多样。对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不少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刘生龙、胡鞍钢(2011)在其研究中探究了交通的通达性与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关系,认为通达性越高,城乡一体化水平越高,但中国城市偏向的城乡固定资产投资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77)张永岳(2011)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水平还与产业、人口、土地等因素有关。(78)刘红梅、张忠杰、王克强(2012)提出的基础城乡一体化理论和引力模型,探究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把影响因素分为正向和负向。(79)汪宇明、刘高、施加仓等(2012)采用城乡发展差异系数、城乡一体化水平指数等指标,分析了中国城乡一体化水平的省区差异,并揭示了产生这种地域差异的影响因素。(80)汤春玲、马跃如、熊曦(2016)从三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城乡的发展水平、均衡状况和协调水平,在这三个维度中分别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指标来分别反映城乡发展水平、城乡均衡水平、城乡协调水平。运用实证方法来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81)已有研究表明,偏向城市的政策、产业、基础设施等因素是影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负向阻碍因素。现有的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把影响因素分为正向促进因素和负向阻碍因素,大多的学者都是从一个方面的因素来研究,很少从正向和负向两方面的因素来研究。通过对正向促进和负向阻碍两方面因素的研究,才能更清晰地了解不同因素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政策措施。

3.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

在近些年来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测度研究中,国内学者多是采用统计模型分析法、层次分析法、DEA-CCR模型、综合指标评价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作为研究方法和手段。汤宇威(2016)建立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要素市场的海南市场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的市场化水平进行实证研究,为减少主观性因素的影响,采用有客观评价优势的熵权系数法测度海南市场化的整体水平。(82)于晓雷(2016)以土地产权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和资源配置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利用东北三省土地市场的交易数据,采用基于改进的统计模型和K-Means均值聚类等方法,测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近十年来36个地市的土地市场化水平值,同时对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分析。(83)王青、陈志刚、叶依广(2007)基于曲福田的土地市场化模型(84),通过对其改进测度分析了中国土地市场化水平的时空差异特征(85)。郑信伟、路婕、樊雷(2008)以郑州市为例,在研究土地市场化水平测度过程中采用了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86)。姜琳(2009)从全国视角对我国各地土地出让的市场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其中采用了DEA-CCR模型以及K-W检验评估(87)。钱忠好、牟燕(2012)亦对我国土地市场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土地市场化综合水平不高,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88)

4.土地市场发育发展影响因素

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着土地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我国的土地市场发育程度进行实证探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市场的相关政策措施。

张晔、邓楚雄、谢炳庚(2015)为准确把握湖南省土地市场发育状况及其内涵,从5个层次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土地市场发育状况进行评价。(89)于强静、华亚伟、樊鹏飞等(2016)从城市土地市场化程度、供需均衡度、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度、配套机制完善度、投入产出分析五个方面来分析。(90)近年来对农村土地市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有:黄贤金、尼克哈瑞柯(2001)认为农村土地细碎化状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农村土地功能的转变等都是当前农村土地市场迅速发育的重要原因。(91)高圣平(2016)认为农村土地市场的健康发育需要市场经济环境。(92)张月娥(2011)认为农村土地细碎化状况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不同时期农村土地功能的转变等都是当前农村土地市场迅速发育的重要原因,并且农地市场对耕地零碎化也存在较大影响。(93)

5.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关系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要实现城乡地位平等、城乡发展互动、城乡功能互补和城乡空间的融合。城乡地位平等就是使农村和农民获得与城市和市民平等的地位与机会。(94)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这种稀缺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至关重要,要实现城乡土地的双向流动,就要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土地制度安排,创新土地市场制度,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土地市场制度不利于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城乡一体化概念的角度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通过城乡之间资源、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实现城乡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实现真正意义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显然城乡二元的土地市场制度不满足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市场制度。因此,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土地市场制度不断创新,土地市场制度的变迁创新也会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6.我国新型城乡土地市场制度体系构建

新型城乡土地市场制度构建,首先要明确土地产权。在此基础上推动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的融合,使城乡土地要素能够在同一土地市场进行平等交换。陈伯庚(2004)认为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缓慢,市场规范化滞后,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仍十分严重。(95)王小映(2005)认为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可先存量后增量分步推进,同时建立相关配套机制。(96)王克强、赵露、刘红梅(2010)探讨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后的运行机制和利益保障制度,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运行结构,分析了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特征和利益保障制度。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是城市土地市场和农村土地市场有机融合的市场。(97)刘守英(2014)认为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影响城乡平等发展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改革现行土地制度能够促进城乡统筹发展。(98)吴瑞芹(2015)在梳理土地流转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上海郊区土地流转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规范土地的流转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99)张宇(2015)构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土地管制体系。从整体上契合制度环境,考虑土地产权管制、用途管制和交易管制的协同性和整体性,建立协同式管制模式,引入土地发展权,以实现整体管制目标。在管制制度实施方面,认为应淡化二元土地所有结构差异,以土地功能为切入点,实施差异化管制。(100)杨岩枫(2017)以北京市为例,发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相对于之前其权能更加完整。(101)刘禺涵(2017)分析了我国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的问题,认为土地征收制度必然与其土地权利体系相适应,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方向,应当建立在以具有独立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为核心的基础上。(102)

(三)文献评价与思考

从当前相关研究的进展看,国内外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乡一体化和土地市场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西方国家关于土地产权等方面的研究对本书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很多学者对我国城乡关系和土地市场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有研究虽然有进展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目前国内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还不足以支撑现实制度的变革,特别是在破解城乡二元问题上。二是对于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建设,学者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但总体来看,偏向宏观,只是有一个大的宏观措施,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大多都是偏向某一方面的研究,要么是对我国城乡关系的研究,比如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水平评价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等;要么是对我国土地市场的研究,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土地市场制度创新联系在一起的研究不多见,而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并且这正是本书研究的重要视角和着力突破的方向。

我国经济的问题关键是“三农”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二元结构影响我国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统一的制度体系,促进新型城乡关系的形成。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本书认为,目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领域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土地制度,成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最主要障碍。现行城乡二元分割土地制度框架下的土地市场化水平较低,制约了城乡土地要素的平等交换,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在配置过程中的低效和浪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损失农民的利益,对社会总体福利产生损害(103),是导致我国城乡发展不平均、不协调的重要制度因素之一。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我国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制度,进而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和融合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成为基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的最突出领域和突破口,本书是基于上述认知和思路进行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