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3 醌类的提取与分离技术

3.3.1 提取技术

自然界中的醌类化合物存在形式不固定,有些以游离苷元形式存在,有些以糖苷的状态存在,有些以盐的形式存在。因此,提取时应根据其存在形式选取不同的提取方法。

(1)醇提取法

蒽醌类化合物常以游离状态及苷的形式共存于植物中,提取时,常选用乙醇或甲醇作为提取溶剂,可以把不同类型、不同存在状态、性质各异的蒽醌类成分都提取出来,所得的总蒽醌混合物再进一步纯化和分离。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蒽醌苷类的提取应注意酶、酸、碱的作用,防止其被水解;对于游离的羧基、多羟基蒽醌类应注意他们有时以盐的形式存在,提取时应预先用酸酸化使之转化为游离形式再提取。

(2)有机溶剂提取法

苯醌和萘醌多呈游离状态,极性较小。故常用三氯甲烷、苯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提取液进行浓缩,如果有效成分在提取液中浓度较高,杂质较少,容易从溶液中结晶析出,必要时可继续进行重结晶等精制处理。如中药紫草中的紫草素的提取,先用苯、石油醚处理后,再用碱溶酸沉法分离出紫草素,如图3.1所示。

图3.1 紫草素提取流程示意图

(3)碱提酸沉法

结构中含有游离酚羟基或羧基的蒽醌类化合物,能与碱成盐而溶解于碱水溶液中,提取液加酸酸化后酚羟基或羧基游离而沉淀析出。

(4)其他方法

小分子苯醌类及萘醌类化合物具有挥发性,可用水蒸气蒸馏法将其从药材中提出。有些游离的醌类化合物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即能升华而不分解,故可用升华法进行提取。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和超声提取在醌类成分提取中也有一定应用,如大黄蒽醌超临界流体萃取、紫草色素超临界萃取、CO2超临界流体萃取丹参中的有效成分等。既提高了提取效率,又避免了长时间加热对醌类结构产生的破坏。

3.3.2 分离技术

(1)蒽醌苷与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

游离蒽醌与蒽醌苷类极性相差较大,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差异大,可以据此将两者进行分离。将含有醌类化合物的乙醇提取液浓缩后,用水溶解,再选用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溶剂反复萃取,游离蒽醌转溶于有机溶剂中,而苷仍留于水溶液中。常用的有机溶剂是三氯甲烷、苯、乙醚。水溶液若再以正丁醇萃取,苷类可转移至正丁醇中而与水溶性杂质分离。也可将浓缩液减压蒸干,置回流提取器中,用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提取游离蒽醌衍生物,蒽醌苷则留在残渣内。

(2)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分离

分离游离醌类衍生物一般采取溶剂分步结晶、pH梯度萃取法和色谱法。对于结构差别大的醌类混合物,可利用不同极性的溶剂分别萃取分离。

①pH梯度萃取法 是分离游离蒽醌衍生物最经典的方法。即可用碱性强度由弱至强的不同水溶液,分别从有机溶剂中提取酸性由强到弱的游离蒽醌衍生物,从而达到使酸性强弱不同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得以分离的目的。

pH梯度萃取法适用于酸性差别较大的游离羟基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离。如图3.2所示。

图3.2 pH梯度萃取法分离游离羟基蒽醌的流程示意图

②色谱法 该法对蒽醌衍生物的分离效果好,一般用经典方法对蒽醌类化合物进行初步分离后,再结合柱色谱或制备性薄层色谱作进一步分离。游离蒽醌衍生物多用吸附柱色谱加以分离,但羟基蒽醌能与氧化铝形成牢固的螯合物,难以洗脱,一般用硅胶、磷酸氢钙、聚酰胺等为吸附剂。用磷酸氢钙作吸附剂时,需经一定处理才能获良好结果。

一般酸性强的蒽醌衍生物被吸附的性能也强,羟基蒽醌类成分比羟基蒽酚类成分容易吸附。某些蒽醌衍生物成分,由于酸性很相似,被吸附的程度也很相似,用柱色谱也难以完全分离,可将混合物乙酰化转变为乙酸酯后再进行色谱分离。

(3)蒽醌苷类化合物的分离

蒽醌苷类因其分子中含有糖,故极性较大,水溶性较强,因此分离较困难,一般不易得到纯品。需要结合吸附或分配柱色谱进行分离,常用的吸附剂有聚酰胺、纤维素及葡聚糖凝胶等。在分离前需要用铅盐法或溶剂法除去大部分杂质,制得较纯总苷后,再上柱色谱分离。

应用聚酰胺为吸附剂的色谱柱,对羟基蒽醌衍生物成分的分离效果良好。应用葡聚糖凝胶分子筛结合色谱法分离蒽醌苷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