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四国之旅(三):高福利王国瑞典

瑞典、挪威都在南北狭长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两国国土亦南北狭长、东西相连。瑞典国土面积45万平方千米,人口900多万,是北欧最大、最富庶的国家。瑞典的人文成就更甚于它的自然景观。

我们乘车从挪威赴瑞典,沿途森林连天,绿草遍野,时见成群牛羊,远近村庄,零零点点,木造的房子都是极鲜丽的颜色,呈现出一派大好的自然风光。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地处波罗的海和梅拉伦湖之间,为北欧第一大城。这座由14个岛屿和许多运河、桥梁连接而成的城市,宛如一座水上璇宫,因而被称为“北欧威尼斯”,与许多美丽的城市一样,号称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在斯德哥尔摩,我们首先参观了位于国王岛东南角的市政厅,这座两面临水的大楼是20世纪欧洲最美的建筑,也是一年一度诺贝尔颁奖晚宴的所在地。这座北欧传统古典建筑的外墙由800万块红砖砌成,106米高塔楼巍然矗立在梅拉伦湖畔,与沿水面两侧展开的裙房构成和谐的建筑群,整座建筑犹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伟壮观。走近市政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市政厅红砖墙上的爬山虎,藤蔓延生在砖墙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绿的红的都显得分外夺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诺贝尔颁奖宴客大厅因为挤满了世界各地来此参观的人群,显得并不宽大。但宴客大厅与舞池四壁以1800万块光辉耀眼的23K镀金马赛克砖,镶嵌出的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壁画,却显得气派非凡。

在北欧有多处诺贝尔的纪念馆、陈列馆。诺贝尔(1833—1896)是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被称为“炸药之父”。他一生专注于科学,有355项专利发明,但却终生未娶。他对人生道路有过深刻的思考:“人生不过数十寒暑,我身后又将如何?”“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约20万美元)分为5份,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认为,天下的金钱名利、权力富贵,最后都会散,唯有“有价值的精神取向”是永恒的。诺贝尔奖以奖金的形式给了世界一个标准,是一种为建立人类整体秩序、人类的共同幸福而努力的行为。诺贝尔奖自1901年起,每年在他逝世的这一天颁发,至今已100多年了。

我在参观诺贝尔颁奖宴客大厅后若有所思,吟诗一首:

诺贝尔奖

九百二十万美元,

始创诺贝尔金奖。

欲求现代双文明,

德、赛先生请张扬。


在斯德哥尔摩,我们还参观了华沙战舰博物馆。博物馆陈列的这艘木制巨船,长3丈,高4层,配备重型巨炮,是瑞典国王在1628年建造的。这年8月,华沙号在欢呼声中威风凛凛地驶出码头,做它第一次的处女航行。然而,就在港内的贝克霍尔曼岛附近,突然卷起一阵大风,华沙号尚未来得及展示它那64门巨炮的无比威力,就沉没于海中。到了1961年,这艘庞然大物才被发现并打捞出来,重新见诸世。华沙号虽然沉没海底长达300多年,但是船体仍完整如初。从华沙号的恢宏建造规模,亦可推知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人类分成3个阶段演进,一是蒙昧时期,二是野蛮时期,三是文明时期。瑞典人在欧洲大陆冰河消失后就迁居于此,从公元800年到1000年,经历了海盗的野蛮时期,到17世纪造华沙战舰时的瑞典王国已一跃而成为北欧大国,由野蛮而成北欧首富。再经18、19世纪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由君主制转向君主立宪制,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因严守中立,国土未受战火殃及,故而以近代的国力为基础,竭力建设,国内才呈现出一番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文明富庶的景象,也就是说,进入了现代文明的时期。

其实,北欧诸国在实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以来,经济得到发展,都成为现代文明的高福利模式的国家,瑞典只是典型代表。

瑞典社会民主党在1932年大选中获胜,并连续执政40多年,通过长期的努力,成功地创造了高福利模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瑞典的社会福利项目从带薪长期产假到全民医疗保障及病假补助,从失业保障和养老金到义务教育,内容广泛,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保障。

具体来说,瑞典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全部免费教育的国家,不仅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各级学校均免收学费,而且1~5岁的孩子可免费送到公共幼儿园,国家还给18岁以上的大学生每月补助3000克朗(与人民币之比约1∶1.1)。

在全民医疗保险方面,所有的人,不论官民,无论城乡,不分人群,一律平等。举例来说,如果有3个人,一个是收入较少的工人,一个是收入较多的教授,另一个是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他们假如患有同样的疾病,将享受完全同样的医疗服务,做同样的检查和手术,住同样的病房,住院还管一日三餐,一律平等。

瑞典给世人展示的是一个公平、透明、幸福和谐而且富裕的社会。这一点,通过对瑞典穷人与美国穷人的比较就可以看清楚。

瑞典人之所以买得起房子,主要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为孩子上学存钱,也不需要为自己退休后看病存钱,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美国人更倚重工资收入,生活质量受收入影响较大;瑞典人倚重的是社会福利,福利则要靠公平的分配来实现。在北欧国家中,社会保障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比较高,瑞典为35%左右,在芬兰达到38%,相比较而言,美国为18%,日本为11%,都相对较低。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国家这种高福利制度的运转,是以高税收为基础的,即高福利要通过高税收来实现。高税收的目的在于通过税收杠杆调节社会分配,保障国民的福利,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没有了高税收,也就没有了高福利。瑞典等北欧国家一般的最高所得税税率为50%左右,2005年瑞典税收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52.1%。

高税收有如下几个作用:第一,积累了大量的共用资金,以支持社会的高福利。第二,制约了暴富阶层的形成,越富缴税越多,使贫富差距不致过大,所以丹麦经常炫耀这样一句话,他们“富人不多,穷人更少”。第三,促使广大纳税人关注政府如何使用自己的税款,从而监督政府和各级官员的行政行为,使其清廉。第四,强化了一般民众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没有我们常见的政府“领导”大家的概念,而有的是“政府花的钱是大家的钱,理所当然地要为大家办事”的观念。

那么,实行高福利、高税收政策是否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产生一些矛盾和问题呢?瑞典等北欧国家在其实践过程中也曾发生过一些问题,如高福利造成了一些人的劳动积极性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产生了对福利制度的依赖,有的甚至成了坐享其成的懒汉。有统计显示,瑞典仅在2003年,就有400万雇员没有上班,而是休“病假”或靠领取各种社会福利生活,病假补贴占到其公共总支出的16%。

人们常把社会财富比作蛋糕,做蛋糕是创造社会财富,分蛋糕是分配社会财富。分蛋糕要公平,做蛋糕要效率。所以,这“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正如《易经》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须阴阳调和,求得平衡,互相促进。

至于到底是“做大蛋糕”优先还是“分好蛋糕”优先,必须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和进程做思考判断,没有一个抽象的、既定不变的答案,而是须结合实际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瑞典自17世纪以来,经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和平发展,经济上已足够富庶,也就是蛋糕做得够大了,因此,适当强调公平、正义地“分好蛋糕”的方针政策还是比较正确的,而且“分好蛋糕”对于进一步“做大蛋糕”也有重要作用。

瑞典采取以自由市场为导向的经济制度,它的私有经济比例达90%以上,国家只握有5%的工业企业,而商业之85%,银行业之91%,制造业之94%,都归私人所有。私营企业雇用的劳动力占84%。政府专心做福利,市场交给企业。经济的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的实现不是一个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自然而然实现的过程。而要实现社会公平,这就需要政府用“看得见的手”不断加以调控、改革,建立和完善一个较为公平的分配体制。如瑞典的工会运动较为强大,使瑞典的社会力量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当工会、雇主协会和政府三方坐在谈判桌前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命运。劳资双方在政府的协调下最终达成了工资协议,实际上也为确保国家经济发展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结合点。

作为瑞典执政党的社会民主党,十分强调“平等、关心、合作和互助精神”,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在推行高税收的政策中,那些私营企业老板,都愿意付出高额税金,认为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奉献。广大公民,不分男女,都认为首先要认真工作,认识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不应由于有好的福利而偷懒。

此外,瑞典的高福利制度还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凡是应得到各项福利而没有得到的,可以到法院起诉,有接受这种起诉的特别法院,叫公共保险法院。公民对社会应尽义务而没有尽到的,比如说,偷税漏税等也都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不是因健康原因而是由于懒惰不去上班,社会也将不会为你提供福利。依法治国突出的表现在,瑞典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公开超越法律,不但部长和总理,就是国家机关也都可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被告和原告。瑞典的刑罚很轻,犯罪率却很低。瑞典早已废除了死刑,最高刑期只有12年,以这样轻的刑罚维持这样好的社会秩序,真是令人吃惊的。他们最主要的一条经验是,严格地依法办事,做到不纵不枉。还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重视对犯罪的预防和对罪犯的感化教育。

瑞典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执行政务公开的国家,公民都有权查阅任何一个政府部门的文件(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也是瑞典的首创,任何公民可以针对具体官员收入去税务署查询。他们对官员的调查,即使没有证据,只要存在可疑,就可以调查。这些首创,现在都是建立在民主自由的根基之上,消减了腐败对市场经济的外部成本,迫使政府官员清廉,从制度上清除腐败。

瑞典对经济发展及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实践后,在经济发展指数、国家清廉度、人民的普遍幸福及适宜人类居住等诸方面都排在世界的前列,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那么,高福利模式的瑞典到底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制度呢?一种包括北欧民主社会主义者的看法,认为瑞典就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另一种人的看法,根据瑞典90%以上的企业属私人企业,认为瑞典的国家性质只是属于调适得比较好的资本主义。较多人的看法,认为瑞典的高福利模式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一种模式,是一种混合经济形式,社会体制实属介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

我去北欧旅游,也思考着这些问题,只是获得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作小诗一首记之:

瑞典高福利模式

福利国家源富强,

公私经济皆增长。

蛋糕做大又分匀,

姓资姓社待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