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依照《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60%左右。毫无疑问,“城镇化”所涉及的人口基数与地域面积都是巨大的,这是一个将长久关乎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命题。那么城镇发展的道路究竟应走向何方?放眼当今中国的城镇化现状,这个方向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来自人们面对传统时的价值取向。
今年4月,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涉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城市要素下乡”“行政管理体制”等五大板块。可以说,制度层面的探索已经有了非常具体的成果。然而,城镇化所面临的课题,远远不止于此。美国学者爱德华·希尔斯(E.Shils)在其著名的《论传统》(Tradition)一书中就曾指出,人们不可能全然抛弃传统,也无法彻底以新代旧,只可能在旧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改造(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因此,在土地制度与人口制度之外,还有一个涉及文化传统、关系民众心灵的庞大命题。
冯骥才先生曾表示:“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2015年)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僵死的财产,而是一个族群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是民众创造力的展现,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古村落(镇)的大规模消失,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都将是无法估量的损失。
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各地顿时掀起了“特色小镇”热,上马项目良莠不齐。我认为建设“特色小镇”本身是好事,有利于改善“城镇化”进程中过于单一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但究竟何为特色,也不是开个会就能决定的。
其实,无论是否是特色小镇,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新型城镇,都必须是在其原生自然与文化土壤之上生长出的花朵。从村落地理位置的选址、历史发展脉络,到原住民的心意信仰、生活习惯、社交模式,乃至当地的民居文化、业态结构,等等,都是把握城镇发展方向的人们应当首先深入了解的。脱离了固有文化传统的规划,终将在风雨中飘摇。
过去的一年多,我们与时间赛跑,抢出了《看见·横沔老镇》这本书,正是要为老镇的文化传统留一扇窗。我始终坚信,熔古铸今、更新活化,以及原住民的存在,才是建设诗意的新型乡镇的保障。希望人们从中看到乡愁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一个更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未来。
陈勤建
2018年11月3日

远眺横沔,高尔强摄

远眺横沔,高尔强摄

俯瞰横沔集镇,高尔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