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课程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创业可教”成为共识之后,“教什么?”和“如何教?”成为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各国开始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本书从概念辨析、历史发展、课程分类、类型分析等方面入手,运用了文献法、比较法和案例分析,对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深入研究,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点。

1.创业教育与商业教育、小企业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创业教育强调从品质、精神和价值观层面进行人才培养,不局限于商业和盈利行为。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和日本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创业教育课程逐渐普及,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创业研究发展迅速,创业学的学科地位逐渐建立,创业教育促进了自我雇佣和经济发展。国际组织通过倡导理念、设立教席、开设课程等方式,积极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

2.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三类: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培养创业学者(教师/研究者)的课程。培养创业精神的课程以传授创业知识、企业家精神为主,此类课程的重点是获得积极的创业态度,注重交互、体验的过程,课程实施方式包括认知引导和体验分享;培养创业实践者的课程以传授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为主,此类课程的重点是获得实践智慧,注重实践、做中学等方式,课程实施以项目为基础,强调学生参与创业、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创业学者的课程聚焦于创业的理论向度,传授创业理论、研究方法等内容,此类课程的重点是获得创业研究和教学能力,强调自我指导的主动学习,课程实施方式包括学术研讨会、报告、论坛等。

3.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全校性发展阶段,已经形成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模式,课程发展与创业研究相结合。同时,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发展面临师资短缺、效果不佳等问题。未来,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内容设置、教学改革、体系保障等方面入手,提升有效性。

4.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学文化与发展,创业教育课程需要提升有效性、保持开放性、扩大影响力。构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建立分类指导的课程模式;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创业教育教学试点,探索和推广经验;发展创业学学科。